走进惠安县辋川镇辋川村二里古街,沿街修缮好的古建筑,成片形成了规模,发展村集体产业、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成效显著。辋川村不仅在经济上成功“摘穷帽”,更是调动了群众主动作为、建设家乡、美化村庄的积极性,这也成了辋川村破解乡村振兴“瓶颈”的生动实践。
上下一心,激情追梦促发展
乡村振兴能如火如荼地推进,村委会工作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,既要“心口一致”团结“协作”,更要“打成一片”共同“携手”。辋川村两委班子正是如此。“这是一个很有激情的工作团队,下派驻村没多久,我就融入了这个团队,”县交通运输局下派干部庄锦英说,“村级工作涉及领域广、范围大、内容多,主体多元复杂,大家遇事共商、问题共解、责任共担,有效地提升了村一级服务群众、服务党员、服务发展的能力。”驻村一年,她陪与村里的“小伙伴们”一起奔赴下一场“山海”,乐此不疲。
“上下同欲者胜”。在辋川村,村党总支书记、驻村书记以身作则,带头解决急难问题,村两委成员团结协作、相互监督,从环境整治、道路提级、古街修缮到制定产业发展、村容村貌提升、村集体经济创收,村两委班子不断谋划探索推动历史文化名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促进乡村振兴发展,令家乡面貌焕然一新,将原本的“落后村”变成了闻名的“明星村”,多次获得省、市、县级荣誉。
破旧立新,甩开膀子放开干
一宅多户、闲置率高,房屋失修、破败严重,是辋川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现实写照。“辋川村这条古街是怎么修出来的?”“这条古街这么长,破败得那么厉害,能修得好?”启动古村修缮项目前,各种质疑声不断,培育村民“主角”认知、参与建设,成了破解农村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。辋川村党总支书记陈吉祥分析说,不少长期在外(在外地有产业或者县城买房)的村民对村级建设缺乏认同感,宁可做“看客”也不愿当“主角”,这种“看客”思维还影响了部分留在村内的村民。
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砥砺前行。辋川村积极探索适宜本村的实施方案,采用以点带面辐射的方式,逐步打破群体之间的不良影响。在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通过的基础上,村委会积极动员部分有村集体责任感的村民,对古街内的古厝进行修缮,打造了一批“样板厝”供村民参考,影响村民自动完成房屋修缮20多栋。同时,对可修缮成片的区域,用“以修代租”的方式与村民签订协议,成功打造了三处古厝群,并带动了另外两处古厝群的修缮,沿街成片古厝群5处。至此,辋川村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缮工作上终于成功迈出了“一大步”,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主角登场”,干群携手努力干
如何才能把“看客”变成“主角”?辋川镇党委书记杨波坦言,并不是每个村民都愿意当“主角”。“参与人居环境改善、发展各种产业,就必须投入实打实人力物力财力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、没有预期的收益,群众自然就缺乏参与的积极性。”杨波表示,“要让村民当‘主角’,选好‘编导’、搭好‘舞台’是关键。”有了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,辋川村以“雇工购料法”为“破局”之刃,前后完成了古民居修缮50多栋、古街店面提级、道路翻修、管廊预埋、古码头景观提升等项目建设,又计划于2024年完成古街4处主要节点微景观改造提升,让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。
“要修好一公里多的二里古街,靠政府专项补助资金是远远不够的,这些资金我只能当‘味精’调味用,主要还是要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。”搭建好了发展“舞台”,就得邀请“主角”“登场”了。辋川村逐户联系古街原住民后代,劝说群众返乡参与古街修缮工作,并对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、施工安全等问题,合理避开,有效化解。这项工作得到古街沿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,历经一年时间,辋川村二里古街沿街两侧修缮完成率超75%,群众的参与率高达80%。
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。”辋川村让村民当“主角”有了明显成效,带动了更多人的积极参与,逐渐形成良性循环。下一步,辋川村将继续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,让辋川村的历史文化魅力在新时代重焕光彩。(林璐)